当前位置: 首页 / 政务要闻 / 政务动态

乘势而上 高质量建设生态旅游文化名城——访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、马尔康市委书记张培云

发布时间:2020-11-12
字体:
访问量:
分享到:

在“十三五”规划收官之年,马尔康市不忘初心、砥砺前行,在经济社会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就,下一步马尔康市将如何总结经验,高质量起舞“十四五”规划?近日,记者对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、马尔康市委书记张培云进行了专访。

记者:州委十一届五次全会确定马尔康市为西南清洁能源产业示范带,两年多时间过去,马尔康市是如何突出绿色开发、经济引擎等功能,大力发展锂产业和清洁能源、嘉绒文化、红色旅游等产业,提高资源绿色开发水平,建设生态旅游文化名城的?

张培云:州委十一届五次全会把马尔康定位为西南清洁能源产业示范带,支持建设生态旅游文化名城,不仅科学标注了我市在“一州两区三家园”发展战略布局中的新方位,更是州委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。市委赓即召开二届五次全会,紧紧围绕“一城一市三地”发展目标,科学谋划我市清洁能源产业发展,推进绿色生态屏障建设,打造生态旅游文化名城。一是发展清洁能源产业。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“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,共抓大保护,不搞大开发”的重要指示精神,始终坚持项目建设期间对生态实行最小限度破坏、建设完工后对被破坏的生态实行最大程度修复的原则,科学有序推进水电开发。目前,装机总量200万千瓦的双江口电站、74.6万千瓦的巴拉电站分别完成投资量的32.9%、20.2%,呷博、龙头滩电站顺利投产并升规。同时积极推进锂资源开采,助力市域经济高质量发展。二是做靓州府城市形象。按照“一核、两翼、三区”的空间布局,以“治山、理水、筑城”为策略,高标准完成城市设计,有序推动休闲、度假、宜居的川甘青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建设。紧紧围绕建州70周年庆,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,持续推动生态环境优美的高原明珠和文化旅游康养城建设,完成道桥改造、夜景提升等市政建设,预计投资7.8亿元的马店民贸、街心花园地块改建工程全面启动,中心集镇和特色村落建设同步实施,城市承载能力及观感显著提升,积极打造成渝地区的后花园和休闲避暑圣地。三是推动全域旅游发展。主动融入“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”建设,不断完善旅游“六要素”,巩固提升卓克基土司官寨、松岗柯盘天街的吸引力和服务水平,抓紧推进雪马山国际山地户外运动公园、大郎足沟自驾营地和莫斯都沟旅游经济带建设,抓好卫生、治安、市场环境重点整治工作,进一步拓展“旅游+康养”“旅游+文化”新业态,真正把马尔康建设成为全国一流的“嘉绒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”。四是振兴嘉绒文化产业。紧盯“文化强市”目标,突出唐卡、藏戏、锅庄“三大文化”品牌,实施产业扶持、非遗传承、文物保护、文创发展、文旅推介、文化研究“六大工程”,培育嘉绒锅庄舞、索朗唐卡、嘉绒巧手刺绣等6个传习基地,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150项;创作微型小嘎乌、太阳花嘉绒刺绣桌旗和《绒巴文韵》等极具地域特色的文创产品,促成“阿拉·姜色”影视基地落户我市,推动文化事业健康发展,擦亮“尘埃落定·嘉绒圣地”名片。有效保护革命遗迹,建成马尔康红军长征纪念馆、胡底革命烈士纪念广场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,全域打造红色文化品牌。

记者:今年是“十三五”收官之年,马尔康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哪些成就?

张培云:“十三五”期间,我市全面落实新时期中央治藏方略和省委治蜀兴川、州委稳州兴州部署,紧紧围绕经济发展、民生改善、脱贫攻坚、生态建设等方面的突出问题、紧迫问题攻坚破难,各方面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。一是经济社会跨越发展。经济增速逐步向中高速转换,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%,成功迈过40亿元大关,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有望实现2.5亿元,在全省32个涉藏地区县(市)经济排名稳居前五,被评为“全省服务业发展先进县”“全州县域经济强县”。重点水电站开工建设,特色农畜牧产业布局基本形成,电子商务、全域旅游、休闲康养、特色餐饮等服务业蓬勃发展,群众增收基础更加稳固。二是基础设施大力改善。实施重点项目210个,投资609.9亿元,交通、电力、通信、水利等系列基础设施大幅改善,城镇化率达52.12%,正朝着建成川西北区域性中心城市迈进。改扩建境内国省干道122公里,汶马高速马尔康段建成通车,久马高速开工建设,两康、马德和成都至格尔木铁路等骨干线路正在布局,构筑起川甘青结合部区域交通枢纽。新改建农村(入户)道路635公里,通车总里程达1152.8公里,实现乡镇通畅、行政村通达和行政村通硬化路“3个100%”。三是民生福祉大幅提升。2019年,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8012元、14867元,两项指标较2015年分别增长35.4%和46.4%,超额实现了人均GDP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。全力推进脱贫攻坚,累计减贫3764人、退出29个贫困村,2017年以“零漏评、零错退、群众认可度99.3%”的优异成绩,率先在涉藏地区实现脱贫摘帽并荣获“全省脱贫摘帽先进县”,提前一年消除绝对贫困。锁定“民生七难”,通过涉藏地区新居和幸福美丽家园建设,共改善4139户农牧民居住条件。“一免一补”“三免一补”“两免一助”全覆盖落实,顺利通过县域内教育均衡发展国检;市乡村三级医疗保健体系已基本建成,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重大成绩;城乡居民保险覆盖率100%,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.9%以内;广播电视“村村响”“户户通”、农家书屋和农牧民体育健身器材配备齐全,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得到有力保障。四是生态建设走在前列。牢固树立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理念,有力推进省级生态市创建,新增省级森林公园1个、州级自然保护区1个、省级生态乡镇7个,获得全省“重点生态功能先进县”。林地面积、森林蓄积量明显增加,森林覆盖率达59.97%,空气质量常年保持国家I级标准,全市生态监测指标在全省县(市、区)排名中持续位居第一。全面推进河(湖)长制,增加森林管护、草原管护、河道管护等生态公益性岗位1008个。五是社会保持和谐稳定。坚决贯彻依法治国方略,深入推进“七五”普法和“法律七进”活动,加强9个领域的基层法治创建,持之以恒抓好涉藏地区依法常态化治理和“乡村善治工程”,扎实开展“扫黑除恶”等严打专项整治行动,社会大局保持稳定,成功创建州级法治市。深化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宣传教育,新时期民族、宗教、外事侨务等工作取得新进展,成功创建“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”。

记者:马尔康市将如何在“十四五”发展中贯彻落实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和州委十一届九次全会“一增一减”“高质量发展”要求?如何精准编制“十四五”规划,努力在推动“一州两区三家园”和“一城一市三地”建设中展现新作为?

张培云:马尔康将在以下四个方面重点发力:一是在生态保护治理上狠下实功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,大力实施森林草原、野生动植物、蓝天净土、绿水青山“四大保护”,扎实抓好流域治理、地灾治理、污染治理、森林草原防灭火治理、全域环境综合治理“五大治理”,提升生态质量、防范生态风险,极力保障生态系统完整和生态链安全,筑牢长江上游重要“绿色生态屏障”,加快实现“川西北生态示范区”功能定位,力争创成“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”。二是在重大项目建设上狠下实功。精准对接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、省委深化县级市改革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等政策措施,争取更多的生态保护治理、交通运输、产业发展、文化旅游、公共卫生、应急管理等项目纳入“十四五”规划,有效扩大投资,支撑高质量发展。着力构建高效便捷的基础设施新体系,做好两康、马德高速等前期工作,加快马久高速、S217卓小路、水电站库区复建路等建设,加紧规划落实S453龙头滩至呷博段和马尔康至红原、壤塘、阿坝的通道建设,抓好“四好农村路”示范创建工作,推动国省干线、农村公路与内环线互联互通,全面构筑川甘青结合部区域交通网络格局。加强电力外送通道建设,全面完成松岗500千伏输变电工程,争取启动实施1000千伏特高压输变电线路项目;抓紧推进农村宽带网络建设,加快5G网络建设,巩固4G网络在偏远乡村的覆盖率和稳定性,基本实现高速无线网络全覆盖。三是在完善产业发展体系上狠下实功。继续做好“生态+经济、生态+文化、生态+旅游”三篇文章,有效利用转化生态资源效益,着力打造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的增长极和动力源。围绕全州“6+N”高原特色农牧业体系,规划高原菜畜种养循环现代农业园区7500亩、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12个、辐射推广1.5万亩,配套建设农畜产品加工和“马尔康山珍”电商智慧物流园区,着力构建集种养生产、精深加工、仓储物流、电子商务相结合的经济产业链,全力创建高原种养循环产业发展的先行区。紧扣全州“5+N”生态工业体系,做实“转化增值”“要素保障”文章,重点抓好辖区重点电站建设,稳步推进锂矿探、采、加工产业链,致力建设国家级清洁能源基地和中国锂业基地。聚焦全州“1+6”现代服务业体系,集中打造卓克基官寨、松岗柯盘天街、雪马山公园等引爆点,持续发展以红色游、乡村旅、嘉绒民族风情游等为主体的全域旅游,壮大商贸物流、文化旅游、休闲康养、特色餐饮“四大服务产业”,努力争创“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”。四是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狠下实功。坚持以脱贫攻坚为基础,布局乡村振兴战略,抓住民生保障、产业发展、乡村治理等关键,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,实现农业升级、农村发展、农民进步。聚焦基本公共服务,继续实施十五年免费教育,优化城乡校点布局与教育资源配置,推动学前教育普惠化、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。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,深入实施“健康马尔康”行动计划,加快医联体建设和医疗服务体系建设,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。统筹抓好保障性住房、城乡低保、医疗救助、五保供养、福利慈善等工作,稳步扩大社保覆盖面,进一步兜紧民生底线、增进人民福祉。全面落实优抚优待政策,持续巩固双拥、文明创建成果。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

相关信息